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凡尼亞舅舅》跟排日記 4



不就是做個讀劇,幹嘛這麼累!做讀劇不就是為了讓演員可以簡單又快速地完成一齣戲、講完一個故事嗎?

結果我們今天第一次正式排第一幕,四個小時下來連第一幕的一半都走不完,全部都還不太確定也就算了,還突然增加了好多好多的問題,諸如:醫生說:「我變了很多嗎?」→到底是為甚麼要問這個?醫生本來在哪裡、做甚麼?桑妮雅甫出場就說:「我們明天要去林場」→我們是誰?甚麼時候約好的?愛慕醫生的桑妮雅知道醫生今天會來嗎?醫生對舅舅說:「好了,我相信你是在嫉妒他。」→其實醫生心裡是不是也一樣? 

其實我最最最喜歡討論這些了!這真的是演員才會思考的角度,卻是讓每個角色變成真正活人的關鍵。

我總是在想,要是以前英文系的老師們可以從這些角度提出問題,看起來死氣沉沉的劇本不就頓時活了起來、變有趣了嗎?但做學術研究的永遠從第三者的角度去思考劇作家為甚麼會這麼想、這麼寫。以一種由上而下的既視角度看劇本,再以一個大時代、大區域,然後旁敲側擊劇作家的個性、生活,嘗試理解他。而演員除了要知道這些背景因素,更需要走進角色,用角色來思考每一句話背後的真正用意。找到了那些話的真正用意,其實也等於直接站在劇作家本位來思考每一個角色的真正面貌,那就更接近戲的真正原型,更接近劇作家心裡所想了。

大學那四年,從來沒有一位老師要求我們用這種角度切入過。可是英文系還是很愛讓學生演。如果研究專精的老師們在台下看得不滿意,何不直接問學生:「你覺得這角色為甚麼這麼說?」這種更人性的同位思考方向呢?劇本真的跟其它文體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且更具開放性思考,更無法不考慮草根的人性,而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的俯瞰一切。

對不起,其實這篇寫得有點生氣。大概覺得過去我曾如此接近它們,卻如此遙遠。總是以上帝的角度寫一些虛無的批判文,但其實根本離真正的瞭解還遠著。這就是劇團演出的目的之一:透過演員對劇中人物的處理和工作,讓觀眾﹝讀者﹞更容易以同理的心情走進故事,讓「知道」變成「體會」。

說這麼多還是要回到,讀劇幹嘛搞得這麼累這件事,這根本是做一齣戲的功夫。要如何讓觀眾瞭解,你們付的幾百塊票錢,給的不是朗讀跟走位,而是我們從文本劇本裡頭不斷摸索找出來的戲的原型。我們老老實實地為劇作家服務,相信會是台灣最接近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的原型作品※。我們一點都不怕觀眾熟讀劇本,越是熟讀,你就越會發現這劇組的價值而興奮。劇組的上一齣《櫻桃園》就確實讓我有過這樣的感覺。


註1:台灣目前只有學校的校內演出,從未有劇團公開售票演出《凡尼亞舅舅》,所以我口氣才敢這麼大,哈哈哈哈。 

註2:照片是引用凱特布蘭琪和Sydney Theatre Company演出的《凡尼亞舅舅》

實習演員 羅靜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