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凡尼亞舅舅》跟排日記 3


今天看著演員大團圓的湊在一起讀本,就已經有種迫不及待想要看最終成品的感覺。雖然今天在討論劇本的部分大家都說了超多重點,但我覺得演員大團圓讀本才是重頭戲XD

讀本開始以前,老師先提醒大家不要演﹝因為現階段演員們還在認識角色中﹞,但還是會「有反應」的讀本﹝不是純粹唸書﹞,於是還是能感受得到演員在作回應時的能量,我時而投入傾聽,時而跳出來看著一字排開的演員陣容,想著自己能看著這些演員們從最初始的狀態一直長成到最後角色的模樣,心裡超爽,覺得自己已經圓滿了來到這裡的最大願望。

重頭戲以外,就是一大撮﹝雜草般﹞的討論。當然不是不重要的意思,反而是每一項都非常重要,重要到足以影響整齣戲。只是很難分類……只是沒經過處理的話就會像一整撮雜草般,我們還在一條一條抽絲剝繭地拉出來,整理成我們可以理解、可以用、可以工作的各種元素。

但以下我只想說一件重要的事。

老師發現了一個所有中文翻譯不知為何都沒有清楚翻譯的一句重要線索:凡尼亞在第二幕時有提到他在十年前used to see her﹝伊蓮娜﹞at my sister’s house。我手上的桂冠翻譯是「十年前在姐姐家裡遇見她」。這兩句有著兩種全然不一樣的情況—中文的只有讓讀者知道他們十年前見過一次面;英文的意思則還包含他們在十年前見過不只一次,而且還是有可能發展的那種關係,關係即使不深但至少兩人已經算是舊識。這兩人的相熟程度,是大大的影響了十年後的現在他們相互對待的模式,這重要程度非同小可啊!

這點翻譯的差別,其實就一般人所認知的讀劇演出來說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重要性。如果有人看過這劇組上一齣讀劇製作《櫻桃園》就會知道,演員除了手上拿著劇本,其它一切都跟正式演出沒差別。相信有不少觀眾會不怎麼喜歡如此「完整」的讀劇方式。就讓我試著來讓大家瞭解為何這劇組會有這種選擇,而這種選擇的必要性是什麼。

首先,看劇本跟看一般的小說其實有很大的差別。劇本裡的對話與對話之間有著太多的可能性,包括了未言明的行動、未言明的表情、未言明的動機,甚至不能全然相信裡面人物所說的話是否真心還是根本在撒謊。而這種未言明的東西,往往決定了這戲好不好看。這就是演員的工作,去找出裡面所有隱藏的東西。

於是,如果要更貼近劇作家的原意,也為了避免忽略他當初埋在對話間的一些巧妙的訊息,所有行動必不能省略。

好了,那或許又會有人說,那些有必要讓觀眾知道的行動,再表現出來就好,其它沒有的話就乖乖坐著讀劇就好了吧。

這其實是一種循環。請相信劇本裡面的角色人物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演員要如何找出各種隱藏的線索?當然就要一直做裡面角色做的事、說的話,才能在每次更貼近角色的時候發現屬於人性更深層的部分。這就是演員們會在排練做的事,也就是排練的意義。如果一開始就設定,大家都在位子上乖乖唸出就好,有需要的動作再去進行,那演員其實也只能在有限的範圍裡去想像去發現。因為人一定是行動的,一個坐著的人想像一個行動的人,就像我以前英文系時大家會做的事一樣,這是做學術的方式啊!

那回到上面那一句翻譯到底為何重要。

因為那是人物關係的背景線索,當演員發現其實他們的關係匪淺,往後兩人的相處會有所不同。如果這是一場乖乖坐著的讀劇,演員或許毋須表現出是否有什麼相處上的微妙之處藏在言談間。而且,或許也根本很難發現,因為沒有跟著劇本裡的角色做事情、真實的去相處。現在沒有人會知道有什麼,但只要朝劇作家的本意去發展下去,就會發現這劇本真正有趣、偉大雋永的地方。

實習演員 羅靜雯
PS. 照片選自Maly Drama Theatre的演出劇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